南充气象局"全天候""接地气"服务更优
作者:中国经济网南充 时间:2014-07-31 点击次数:
据了解,南充市气象局今年以来,围绕“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的工作理念,该局着力破解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朝着质量更高服务更优目标奋力迈进。
汛期未到 提前23天进入汛期工作状态
4月8日,南充市气象部门提前23天全面进入汛期工作状态。与此同时,一场覆盖市、县气象部门党员干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开展。“以气象服务的优质高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动员会上,吴刚的话掷地有声。
随即,一场围绕防汛抗旱减灾的气象服务战役悄然打响。开门纳谏,先后邀请近30位市政协委员和19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气象工作“挑刺”,查找薄弱环节,面对面了解诶服务需求。开展业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和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推动气象观测、预报、装备保障一体化建设和常态化务学习、培训交流、技能竞赛。印发决策服务、为农服务周年方案、气象服务手册,安排领导带班、业务值班,完善业务流程、维护业务工作平台,更新决策服务对象信息。开展天气雷达、7个自动气象站、20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13个土壤水分站、通信网络等设施设备巡检、应急演练。
市、县气象局领导靠前指挥、轮流带班、每天8时、11时准时参加天气会商,各业务单位24小时业务值班。针对4月17日晚局地强对流天气和6月3日全市第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及时预报预警、报告雨情信息、开展灾情调查,为市委政府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面向交通、环境、山洪地质灾害防控、森林防火等专业专项服务和两会、春运、中高考、重大节假日、法国周、木偶艺术节等气象保障服务也有条不紊开展。
气候预测 为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把脉
灾情、农情调查、春播、“双抢”及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关键期气候趋势预测及对策建议、干旱监测等农业情报服务、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气候灾害监测报告、“直通式”服务及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影响评价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撑起了科技“保护伞”。今年以来,《警惕小麦条锈病肆虐成灾》《温热多雨,注意防治小麦赤霉病》《2014年南充市夏季干旱分析》等重大服务材料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抗旱减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6月份,持续阴雨寡照天气让南充市民担忧这个夏天“雨太多”而成为“凉夏”之时,气象部门却通过连续跟踪监测分析发现,除市辖三区降雨正常外,阆中、南部、西充、营山、蓬安等地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于是紧急通过媒体提醒“月内雨日多、雨量少,部分地方旱象露头,需警惕夏旱蔓延带来的危害”。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控,协调国土部门共同对全市地质灾害的负责人、市属重大项目负责人及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镇负责人等200余人进行了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
面对高温伏旱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全力迎“烤”
7月中旬开始,太阳开足了马力,不停地向南充大地释放她的热能,气温节节攀升。7月26日开始,南充市气象台连续5天发布、确认高温橙色预警信息,提醒各地防范高温危害。每天16时定时通报全市高温记录。微博、微信、网站、手机短信、电视、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预报预警和高温实况信息。与此同时,农业气象技术人员、气象影视记者站工作人员冒着高温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调查、实地采访。连续高温使阆中、仪陇2地出现重度干旱,阆中旱情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关注。7月17日开始,升钟水库向阆中、南部、西充、顺庆等县(市、区)的135个乡镇输水3000万立方米,支持抗旱保苗和保人畜饮水。阆中市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全民抗旱。
7月30日,西充县以39.8℃的高温创下今年以来全市最高气温记录,除仪陇县金城镇外,其余县(市区)最高气温普遍在38.6℃以上。当天上午,市委书记刘宏建看望慰问奋战在高温一线的职工时表示,高温还将持续,要做好防暑降温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向东带领气象、水务、农牧业、农机等部门负责人在重旱区阆中市调研旱情时强调,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趋势的监测预报,并制订人工增雨作业方案,储备足够人工增雨物资,一旦时机成熟,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市气象台台长李安东介绍,从气候背景看,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南充第二个降雨高峰期,而今年南充市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强力控制,持续晴热高温,出现了明显的降雨“空峰”,据预测,8月份降雨仍然偏少,干旱仍将持续,可能出现全市性的伏旱,部分地方可能出现严重伏旱。对此,全市气象部门按照预案,采取加强跟踪监测、深入旱情调查、及时预报预警、加密服务频次、实施抗旱增雨、宣传防御知识等具体措施防范应对当前旱情。
向天要雨 守望空中那朵雨做的云
2014年春节前夕,严重污染天气笼罩南充市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集气象、环保、城建等部门专题研究改善空气质量有关措施。气象部门严密开展天气监测分析会商,加强与环保等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南充新一代天气雷达24小时监测,密切捕捉有利降雨时机,1月26日集结全市所有人工增雨作业装备待命。28日,先后在顺庆、高坪、嘉陵三区作业点开展12次人工增雨作业,发射增雨火箭弹50枚,作业区普降小雨,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4月下旬开始,南充市西北部降水量持续大幅度偏少,大部分地方达到气候干旱标准,玉米等作物生长受阻,水稻、红苕无法栽插。市气象局于5月中旬开始组织南部、阆中、西充、高坪和市人降办5台车载火箭先后在南部县境内5次守候捕捉作业时机,前4次因空域管制或天气系统较弱等原因不得不无功而返。6月14日凌晨,作业人员抓住机遇在南部县大坪、伏虎开展密集的增雨作业,作业区普降中到大雨,旱情得以缓解。
目前,全市人影作业队伍枕戈待旦,静候作业条件,积极争取省人影办在南充上空实施飞机抗旱增雨作业。
6月19日,在全省市州气象局中率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南充市气象局新增气象微信、直通车式气象服务、乡镇精细化气象预报和农产品气候认证典型用户调研等新亮点受到省气象局领导和督导组充分肯定。“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工作主动、服务贴心、手段多样”,社会各界也对南充气象服务效果给予肯定。
“决策服务领导满意、公众服务群众满意、专业服务用户满意的气象服务‘三满意’理念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监测站点不足、科技水平差距等因素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吴刚对此认识清醒,“尽管气象预报无法做到100%准确,但我们会尽100% 努力。目前,干旱还在持续,我们将继续秉承5+2、白加黑的精神,全力以赴搞好气象服务工作。”